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文化让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普法:文化让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1-01-05阅读:

本篇文章1134字,读完约3分钟

陆敏

杨浦滨江是上海中心城区最长的滨江岸线,杨浦滨江所在的杨树浦工业区,曾经是上海近代最大的能源供应和工业基地,十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密集着数十家工厂。 多年来,市民“临江不见江”。 前几天,笔者参加“面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的采访时,看到曾经的滨江工业走廊变成了以公园、绿地、开放空间为中心的生活岸线,很多市民在沿河的步行路上慢跑,停下脚步拍照。

普法:文化让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重视文明的传承、文化的继续是城市快速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城市中留下记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诉求,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问题中也应该有的意义。

普法:文化让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如何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城市记忆?

首先,需要科学的计划设计。 杨浦滨江南段岸线上,计划保护保存的历史建筑共计24处66栋,总建筑面积达26.2万平方米。 另外,这里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百年工业遗留。 如何保留和利用这些重要的历史遗迹成为计划设计的难点。 上海市在实现杨浦滨江这一最大规模的工业遗产转换时,采用了“有形记忆”和“无形记忆”两种方法。 “有形记忆”首先是通过历史建筑、工业遗留、古树名木等实物的保护保存,以原味再现该地区当年的工业风貌。 “无形的记忆”是凝结工业要素融入公共空间的纹理和细节,表现和继承百年工业史迅速发展形成的杨浦滨江工业文化、工业精神。

普法:文化让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其次,要解决城市改造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迅速发展,在迅速发展中保护。 目前,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例如,既有急于回收价格的地方,也有对一点历史文化遗产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的情况,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以前流传的结构和外在历史风貌被严重破坏。 杨浦滨江岸线在开发过程中,特别观察了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现在建成的上海自来水科学技术馆、中国救济陈列馆和正在建设的世界技能博物馆、含芬楼文化中心等将向市民开放。 杨浦滨江积极申请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进历史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滨江地区整体综合开发事业的有机结合。

普法:文化让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第三,社会各方要形成合作,重视政策推进、资本驱动。 杨浦滨江计划在今后10年投入近10000亿元实施相关开发,其中2700亿元用于土地收藏和旧改,6000亿元用于整体开发建设等。 这个不需要成本的开发费是从哪里来的? 上海市采用市区合作、一二级合作开发机制,公司可以参与具体项目建设运营管理。 这比较有效地缓解了政府的融资压力,拓宽了融资渠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和机构参加,加快了老的改革进程,实现了规模的开发。

普法:文化让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杨浦滨江的探索值得借鉴。 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各地必须处理保护和开发的资金问题,吸引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构建与社会资本的共同胜利模式,并探索辅助保险保障制度,确保保护和开发真正造福人民。

标题:普法:文化让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pf/2021/0105/23026.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