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课题管理亟须细化更人性化细则

普法:课题管理亟须细化更人性化细则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1-01-06阅读:

本篇文章781字,读完约2分钟

罗文泽

教育部社科司最近发表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常项目整理的通知。 通知说,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方法》(简称《项目管理方法》)的规定,教育部社科司年度批准项目的所有开放项目、申请项目没有通过或被批准延期或逾期仍开放

普法:课题管理亟须细化更人性化细则

近半数超过期限,超过两年以上,在公众看来当然令人瞠目结舌。 学者们在通知要求下,即使在通知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问题,也要在两个半月的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研究,其质量为什么会成为疑问呢? 这样突击的研究成果,充斥着多少学术水分,学术上能严密推敲吗?

普法:课题管理亟须细化更人性化细则

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的学者们在课堂上严格遵守了很多时间观念,但不得不说在课题执行中大面积超过了期限,课题管理体制的机制有问题。 首先,把课题和作用结合起来,把课题和人才评定结合起来,比如评价教授、副教授至少需要一些课题,青年长江学者至少需要重大的攻关课题等,这些规定科学合理,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的急迫 其次,课题管理方法要与时俱进,进一步细分,人性化。 实际上,现在采用的“项目管理方法”依然是2006年制定的,为了便于管理,对于项目的时间一刀切,其弊端已经出现了多年。 另外惩罚的记述极其简单,3年不报告课题对学术界的大佬们来说没有压力,收回课题经费也基本上难以取得实践效果。 另外,虽然有课题评价等很多问题,但总之关于课题的管理,在经过了10多年的今天,有必要更加细化人性化的细则。

普法:课题管理亟须细化更人性化细则

课题作为组织形式,是加强学术合作的比较有效的形式。 课题附带的经费和相应的支持是推动学术开展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课题本身并不等同于学术,特别是在人文研究行业,中国学者在进行自己的研究之前就流传下来了。 课题是如何促进研究的,不是扰乱研究,而是从过期的年教育部课题的近半数到了系统应该反省的时候了。

普法:课题管理亟须细化更人性化细则

( 7月16日《光明日报》02版“为什么教育部课题的近半数过了期限还是过了两年都很难项目?”

标题:普法:课题管理亟须细化更人性化细则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pf/2021/0106/23670.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