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天不言而四时行

普法:天不言而四时行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1-01-04阅读:

本篇文章1586字,读完约4分钟

袁方明

2017年1月26日,习大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演说中说:“不用说是4点。 我们在春夏秋冬又走了一遍。 2016年,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开拓进取,启动“十三五”,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入新阶段。 ”。

普法:天不言而四时行


“上天不说四点行”来自唐代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原文是“白闻天不说四点行,地默默百物生。 白人杨,也不是天地,安德烈不说就知道吗? ”。 这句话来自儒家经典《论语阳币》:“子曰,‘天何言哉? ? 四点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誊写儒教所说的“天”包括自然日、义理日、道德日。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天”,首先是指自然之日,即自然界。 孔子的时代是天下纷争,社会动荡,兵燹不断,孔子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礼崩乐恶”,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 “四点”是指春夏秋冬的四个季节,这里也关系到万物的繁殖。 总结起来,“上天不说四点行”是指没有大街的语言,天地有大德,云行雨施,物品物流形,万物资开始。 天地无声地培育万物,圣人无声地培育教育者,从中国文化的“害怕天命”以前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普法:天不言而四时行


天无私,地无私,中国古代人从天地理解了博大的气象和深厚的感情。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用厚德搬运行李”,这里的“德”是仁民爱物,是调查民情,服从民意的德行,由此治理天下,得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明末清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监论》中也深深指出:“秦得罪万世的,只有我自己。” “天下论者,必服天下之公。 ”秦始皇建设阿房宫,劳动人民伤害财产,无视民瘼,开始“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私心得天下”和“私心失天下”,二世很快就死了。 为了政治参考这个,从公而弃我,选择贤而能,为厚德爱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支持。

普法:天不言而四时行


上天不说,上天以民为本,以民为本。 天地人三岁。 中国自古就有民本思想,从《尚书》的《民惟邦宁》到《论语》的《为政以德,如北辰、住处和众星共之》、《管》的《政之所兴,到政之所废,反民心》到《孟子》的《民贵,社稷次,你轻。 在儒家看来,国书在民,国根在民。 治国理政,基础在民,血脉在民,力量也在民。 正如《尚书》中的“天视自民视,天听自民听”,人民如天监督着政府的行为。 “圣人无常心,以民心为心”(《道德经》)、“王者以民为天”(《汉书》),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心是立国的基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政权的基础,民心关系到政权的安危和社会治安混乱。

普法:天不言而四时行


上天不说,上天忧民,乐民。 汉儒董仲舒提倡天人传感的说法,将“天”拟人化,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视为“天意”的配置,认为如果人类管理失当,“天”就会出现灾害差异,由此警告人们,相反会出现祥瑞的心情。 他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天上也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副相,相似,天人一也”。 上天不用语言,但像人一样对人类的治乱祸福也表现出爱恨感情。 明末清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也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天下的治乱,不是某某的兴衰,而是万众担心。” 具体到治国理政,确立公仆意识,关心民生之苦,关注民意之民情,权利为民生,情为民系,利为民,重视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普法:天不言而四时行


重民本,谈爱是中华优秀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核心思想理念。 儒家思想是从中国传来的文化主干,以“仁”为基础反对“暴政”,提倡“仁政”,反对“霸道”,主张“王道”。 王道是仁民爱物、顺天应民、惠民利民。 “居仁由义,大人的事万事俱备”(《孟子》)。 自西汉退位百家、开创独尊儒术以来,儒教思想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持续了近2000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冠防治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控制的今天,通过传承和创新,充分借鉴优秀前传来的文化中治国理政的合理思想为现实服务,创新治国理政新理念的新思想新战术,进一步提高民本意识和仁爱精神,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

普法:天不言而四时行


(作者是宗教学的青年学者)


标题:普法:天不言而四时行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pf/2021/0104/22692.html

最近更新更多